查看原文
其他

磕不磕头?这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

小炒君 小炒说 2022-05-14

成为小炒特别读者

点击上方「小炒说」→右上角菜单栏→设为星标


小炒注:我是想站着把钱给挣了。



9月2日,马嘎尔尼离开北京,满怀希望地前往热河觐见乾隆皇帝。但10月7日离开北京时,马嘎尔尼的心情跌落至谷底。


事没办成,还是被人赶走的。


原因很简单,在乾隆眼里,英国人就是跪着来要饭的,但英国人就不明白,我辛辛苦苦把印度都给劫下来了,怎么就不如一个要饭的了?我就是要站着把钱给挣了。


1长城


从北京到热河,行程250公里,英国人用了6天。


热河位于现在的河北承德,是清朝皇帝的度假胜地,乾隆晚年每年都要来这里爽一把。这里气候宜人,风景秀美,靠近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,号称“小江南”,清朝皇帝来这里打猎、饮马、扎营,体验满族作为游牧民族的本色生活。,提醒自己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。


整天在北京有一大帮文官管着,这不能做那不能吃,时不时也想到这僻静之地放飞一下自我。


英国人骑着马,或坐着马车,尽管没有火锅,但依然哼着小曲优哉游哉地行走在皇帝的御道上,宽阔平坦,一路上不再有尘土飞扬,不再有人群挡道,只是有2万名民工在修理路面。


但是英国人的速度很慢,平均每天才走40多公里。



乾隆有意让使团慢点走,好好欣赏下沿途的美好风景。朕的大好河山,你们好生羡慕去吧。


你有洋枪洋炮,我有海阔天空。


英国人最期待的就是万里长城,在欧洲人眼里,那是人类的奇迹,智慧的象征,这个无可比拟的建筑物是帝国强大英明的标志。



马嘎尔尼迫不及待地下车登长城,立马就被这个巨大工程给震惊了,觉得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太寒碜了,“那算哪门子长城,小土丘而已”。


很多英国人捡些破砖烂瓦,当成宝贝收藏起来,准备回国发“朋友圈”炫耀。


不过,马嘎尔尼牢记着自己的使命,一边看风景,一边吩咐随从详细测量这个伟大工程,丈量城墙、巡查碉堡、枪眼尺寸,还拿出本子认真记载。


英国政府已经做好了准备,一旦和谈失败,就得准备武力远征了。


马嘎尔尼很快得出结论:长城抵御冷兵器绰绰有余,但无力抵挡英国的火炮


长城脚下有一些关防要塞,但全部都没有安装火炮。


问题是,成吉思汗在13世纪就用火炮轰长城了,中国人在1626年就有红夷大炮了。


作为国防象征的长城,怎么没有火炮呢?


他又想到从定海、天津到北京,那些城墙都是冷兵器为主,火器都是一些破铜烂铁的滑膛炮和火绳枪。他下了一个结论:这个国家没有炮兵,国防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


马嘎尔尼觉得,长城就跟这个国家一样,外表华丽威武,实则不堪一击


清朝的军事注意力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内部的农民叛乱,现有军事装备足够戡平这些战乱,敌人不拥有那些玩意,自然不需要更新武器,重点应该是防止武器流落四海。



英国人并不知道,清朝有先进的开花弹和燧发枪,只不过是御林军专有,而且沾满了灰尘。


作为专制的镇压型政权,它必须把这些先进武器作为军事机密,而不能公开亮相。只不过后来,当他们想用时,已经忘了怎么使用了。


马嘎尔尼在脑中追问“十万个为什么”时,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目的地,这里是热河的一个村庄,距离皇帝行宫1.6公里。


作为庄严的入城仪式,他们用整整两个小时走完了这最后1,6公里。


乾隆皇帝在自己的行宫,远远观察着这一切。


这一天是9月8日。拿破仑正在参加土伦战役。


2礼仪之争


当天,军机大臣和珅就接见了马嘎尔尼,交流了一个小时,气氛还算客气融洽,马嘎尔尼递给和珅两份文件:一份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皇帝的信件,这是正式国书,通商贸易的要求都写在里面了;另一份是马嘎尔尼自己写的关于觐见礼节的说明。


递交国书很正常,这是外交惯例,但马嘎尔尼为什么要附加一份礼节说明呢?


因为英国使团与清政府在礼仪方面发生了巨大分歧。


按照大清惯例,所有外国使节在皇帝面前都得三跪九叩,下跪磕三次头,站起来再下跪磕三次,如此重复三轮。但马嘎尔尼认为这有辱英国尊严,英国人只在上帝面前下跪,在国王面前只是单膝下跪一次。


“大英帝国好不容易当上了土匪头子,现在不远万里跑过来,还在中国皇帝面前下跪,那我不成要饭的了?”马嘎尔尼愤愤不平。


“对,与我们通商贸易就是跪着要饭的,就这,多少人想跪还没门路呢!”钦差大臣徵瑞很是得意。


“我问你,我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过来?”


徵瑞摇摇头不知道。


“我就是腿脚不方便,跪不下去。”


“原来你想站着挣钱啊。那你还是回欧洲吧。”


“这我就不明白了,大英帝国已经是全球第一,我已经当上了大使,怎么在你们这就成了跪着要饭的乞丐了?”


在欧洲人眼里,你是大使;在中国皇帝眼里,你就是跪着要饭的。赚钱嘛,做生意,不寒碜。”


“寒碜,很tm寒碜!”


“那你想干嘛?”


“我想站着把钱给挣了。”


“赚不成。”徵瑞斩钉截铁。


天就这么聊死了,双方僵在那里,许久不说话。


徵瑞正想着这帮人是哪方神圣,马嘎尔尼想到了两种解决方案:


1、我像拜见英国国王那样,对乾隆皇帝单膝下跪;


2、我三跪九叩,但清朝也得派合适官员在英国国王的画像面前三跪九叩。


和珅早就知晓这个情况,从天津到北京,马嘎尔尼一直不愿意三跪九叩,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中国官员。


和珅没有明确答复,只是客气地说大使辛苦了,容我回去禀告皇上等等,其实心里在骂娘:霸气外漏,找死!



第二天,钦差大臣徵瑞来到马嘎尔尼房间,劝他放弃自己的意见,尊重中国的礼仪,觐见皇帝必须进行严格的三跪九叩。这显然是和珅的意思。


马嘎尔尼寸步不让,不打算妥协。


这一下子就在热河传开了,英国人不愿下跪的事传得沸沸扬扬。


英国人觉得这是一件小事,但中国人觉得这是一件天大的事。这是不认可皇帝的神圣地位,动摇帝国的意识形态根基。


皇帝是天下的中心,天下只有一个皇帝,那就是中国皇帝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所有人和国家都得服从中国皇帝。这套观念已经有2000年历史了,清朝直到灭亡都没有放弃这套理念。


不仅是礼仪之争,乾隆皇帝看到英国国王的国书后,认为英国无知,荒唐透顶。让中国得益于英国的贸易,好像中国不能自给一样,允许你贸易是我对你的赏赐,你还“蹬鼻子上脸”,认为我依赖你,还想在北京常驻使节,这是不打算离开了?


还跟我自称兄弟!我把你当儿子,你居然当我是兄弟和朋友?


9月9日,乾隆愤怒地说:“似此妄自骄矜,朕意深为不惬。”


大哥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乾隆打算中止一些接待活动,将他们打发出北京,赶紧从天津港口滚蛋。



不过乾隆皇帝转念一想,人家大老远跑过来,直接把人家赶回去,会留人口舌,有损我礼仪之邦的天朝形象。想了一会,就跟伺寝在侧的和珅说,必须让英国人屈服


大哥我不仅要严词拒绝英国国王的请求,而且还要马嘎尔尼在我面前磕头!


和珅娇滴滴说:“喳,奴才立马照办!皇上刚才真是英明神武!”


马嘎尔尼还不知道自己马上就有大麻烦了。他更不知道,当年葡萄牙首任特使贝勒,就是因为不遵守中国礼仪,在16世纪20年代死在了狱中。


为了惩戒相关责任人,乾隆皇帝首先把钦差大臣徵瑞的官职降了一级,夺了管帽上的花翎,由孔雀毛换做乌鸦毛。你当初不是汇报说英国人在虔诚地学习跪拜礼吗?结果就学成这德性?


为了将功补过,徵瑞绞尽脑汁,恨不得自己能变成马嘎尔尼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,徵瑞终于想到一个奇招:


在皇帝御座后面放一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。看起来你是在给中国皇帝磕头,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国王磕头。


徵瑞兴高采烈地找到马嘎尔尼,不过马嘎尔尼的回应给了他当头一棒。马嘎尔尼不同意,我只给英国国王单膝下跪,从来没有双膝下跪,我也有脸的。


马嘎尔尼也是一个犟脾气。


不过,从后来的荷兰使者访华来看,即使诚心诚意地三跪九叩,皇帝也不会同意外贸事项



徵瑞有点怒了,真是给脸不要脸,于是一怒之下把英国人的伙食减少了一半,导致英国人根本吃不饱。马嘎尔尼打算把这事汇报给和珅,徵瑞担心捅娄子,立马把其他饭菜也端上来了。


软硬不吃,徵瑞没辙了。


马嘎尔尼也在担心觐见的问题,面上虽然倔强,内心还是很担忧。


焦灼之际,9月10日,徵瑞突然通知马嘎尔尼,允许采用单膝下跪觐见皇帝


乌云突然散去,马嘎尔尼和徵瑞都长吁一口气,平时拉长的驴脸立马恢复笑容。事情的转机还是出在根子上,乾隆皇帝自己做出了让步


一向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,怎么会向蕞尔小国服软呢?从后面的事情发展来看,乾隆从这一刻开始打算拒绝英国国书的一切请求。从种种表现来看,乾隆觉得英国不会诚心归顺,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随他们去。


就如同一桌人吃饭,英国临时到来,无非是加一双筷子而已,吃完赶紧走。


就好比你去亲戚家玩,假惺惺的亲戚表面很客气很有礼节,其实希望你快点离开。



当乾隆皇帝的让步消息传到北京时,北京官员对英国使团的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转变。英国使团并不是全部都去了热河,而是留了21人在北京。紫禁城的太监和官员不再搭理英国人,饭菜也比过去寒酸了不少,一些老太监直接恶语相向。


“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”、“你猪鼻子插大葱装什么象呀”


礼仪问题解决后,马嘎尔尼在9月11日去拜访和珅,试图把话匣子聊开,深入谈一谈通商贸易事宜。


结果和珅全程打太极,全部说的都是发展两国友好关系、深入贯彻和平仁爱政策、两国友好关系有助于全球进步的客套话,对两国通商贸易只字不提


和珅并非不愿意提,而是他与皇帝朝夕相处,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态度,但此时不便明说,说错了是违抗圣意,说对了是泄露天机。怎么说都是罪过,那就索性不说


专制帝制时代,国策都以皇帝喜好为准,即使明知不对也不敢违背圣意。圣意不明,就不敢说话;圣意已明,就不用说话。


最终,“少说话,多磕头”成为清朝官员的做官准则。


礼仪问题解决后,乾隆很快就下达旨意,9月14日接见英国使者。


终于能够一睹圣容了。此时距离马嘎尔尼离开英国整整一年,距离马嘎尔尼登陆天津50天。


3觐见


事实证明,想见真龙天子是个考验身体的体力活。


英国人凌晨两点起床,凌晨三点出发,在一片漆黑中行走4公里,凌晨四点到达皇帝行宫。


他们本以为马上就能见到皇帝了,结果足足等了三小时


英国人并不明白,皇上在北京上朝时,大臣们也得凌晨起床,然后在紫禁城等到天亮,在宫门外站两三个小时很正常。即便是大冬天也不例外。


这也是显示皇帝威仪的一种方式。


等待皇帝的人,并不是只有英国人,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使者和中国大臣。


在等待的过程中,一位皇弟、两位皇子和两位皇孙出于好奇,来拜访了马嘎尔尼。其中一位皇子就是以后的嘉庆皇帝,他在1816年接待英国的阿美士德使团时,因为阿美士德拒不磕头被赶出北京。


日出半小时后,七点左右,乾隆终于坐着16人大轿,在一片吆喝声和奏乐中缓缓到来。


所有人下跪磕头,除了英国人单膝跪地



乾隆坐上龙椅后,依次接见各国使团的拜会,然后设宴、节目表演。马嘎尔尼觉得新鲜,情绪高昂,这是英国使团第一次觐见中国皇帝,十分特殊,但对于乾隆皇帝而言,这是一套走过无数遍的流程,英国人只是他接待过的无数外国使团之一。



马嘎尔尼满怀期待地想跟乾隆谈一谈英国国书的贸易问题,但乾隆皇帝只是说了一些客套性礼节的话语,不断吩咐加菜、赐酒,仿佛国书不存在。


乾隆皇帝早就决定了怎么回复英国国王,不需要跟马嘎尔尼商谈。


节目表演很隆重,很精彩,有摔跤、杂技,但全场肃穆庄严,无人有笑脸


宴会结束,各回各家。


马嘎尔尼见到了乾隆皇帝,却什么问题也没解决。见了就跟没见一样


9月17日是皇帝寿辰,所有人都得参加,马嘎尔尼自然不例外。


又是凌晨两点起床,凌晨三点出发,凌晨四点到达,然后等候三小时。


皇帝千呼万唤始出来,但这次没有露面,始终藏在屏风后面。


整个典礼,隆重而诡异,音乐时而震耳欲聋,时而突然寂静,皇帝在上面一动不动,下面的人也都面无表情。当行三跪九叩时,马嘎尔尼觉得,上面的人不是人,而是天神,是俯视众生的上帝


乾隆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,当了快60年的皇帝,习惯了睥睨一切的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幻觉,再加上自己信奉喇叭教,自认为自己是菩萨再生。


他在热河建了许多喇嘛庙,供养了上千名喇嘛,这些建筑并非出于虔诚信仰,而是彰显自己的庄严神圣,让人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皇帝是神的敬畏感。


由于与皇帝全程无交流,马嘎尔尼的这次见面,与9月14日一样,见了跟没见一样。


这一次觐见,还让马嘎尔尼不爽的是,英国人的席位被安排在了最后。乾隆的意思很明显,你不尊重我,我也没必要重视你,给你个位置坐,对你嘘寒问暖几声,基本礼节到位就行了。


磕头都不愿意,还要啥自行车啊?


你要的是票子,我要的是面子。


现在让马嘎尔尼最着急的,是怎样找机会跟皇帝商谈贸易的正事。这都见了两次了,一个字都没有提贸易。


和珅陪伴英国人逛园林,马嘎尔尼试探性将话题从风景转移到贸易上,但和大人继续打太极,充耳不闻,避而不谈。


马嘎尔尼都急死了。离开英国足足一年,完成使命还八字没一撇。



9月18日是看戏环节,英国人又见到了乾隆。这次马嘎尔尼憋不住了,一次次想把话题拉到贸易上来,“老油条”乾隆当然明白对方的意思,但始终装糊涂,回答都是客套话,或者赏赐礼物。


马嘎尔尼根本不知道,乾隆皇帝早就打算拒绝英国国书的一切请求。就在马嘎尔尼找机会跟皇帝商谈时,皇帝已经命令大臣在草拟明确拒绝的回复文书了。


这封拒绝性的文书将在9月22日签字画押。


贸易洽谈还没开始,就已经结束了。


马嘎尔尼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。


这一切,皇帝知道,和珅知道,大臣也知道,但没有人告诉英国人,没有人敢这么做。


英国人就像个傻子一样,全程蒙在鼓里。


英国人还在处心积虑地思考怎样开始谈判,中国人已经在考虑这群红毛什么时候回国。


这完全是一场瞎子与聋子的对话!


4

驱逐


9月18日下午,文艺表演活动刚结束,钦差大臣徵瑞就建议马嘎尔尼在21日启程返回北京。


21日,马嘎尔尼带着皇帝赏赐的礼物,怅然若失地离开热河。


动身前夕,他发现中国官员在搬运礼物时,时不时就下跪,对礼物表现出无限崇敬,因为这是皇帝赠送的。


但在马嘎尔尼看来,这些礼品的价值趋于零。


恰好就在9月21日这天,乾隆皇帝给浙江巡抚长麟发出命令,尽快催促舟山的英国使船启程回国。


那几艘大船的大炮太碍眼了,搞得我拜佛都心神不宁的,赶紧让它们从我面前消失。


很显然,已经对英国使团开赶了。



9月26日马嘎尔尼刚回到北京,乾隆就已经下达旨意,既定的参观皇宫、设宴招待全部取消。


连离开日期都定好了:10月9日之前!


这就是很明确的驱逐令了。


当然,马嘎尔尼还不知道这些,天朝是讲礼仪的,不能这么当面驱逐,要通过各种暗示让他们自己识趣“主动”离开。


天真的马嘎尔尼还想着留在北京过春节呢!


乾隆皇帝于9月30日回到北京,当天凌晨,马嘎尔尼又被叫起来,跟随文武百官去城门外跪地迎接皇上。当然,其他人都双膝跪地,只有英国人单膝跪地。


马嘎尔尼心里还嘀咕:起这么早跑这么远,就是为了来跪一下?



不过,令马嘎尔尼感到一丝安慰的是,乾隆一到北京,没有去紫禁城,而是直接赶到圆明园欣赏英国人带来的礼品。


在所有的礼品中,乾隆最感兴趣的就是装有108门火炮的“君主号”战舰模型,他详细问了许多关于战舰零件和英国造船工业的问题。


也就是说,乾隆一边催促停靠在舟山的英国舰船赶紧离开,一边对北京的战舰模型兴趣盎然。


对于英国武力,至少在舰船方面,乾隆的内心是有波澜的


但似乎仅限于此,英国人送来的那些火炮、枪支都被扔进了圆明园仓库,下一次见光是1860年。倒是一个大水晶吊灯,被乾隆挂在了自己的房间。


看完礼品后乾隆心情不错,当场给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每人赏赐4两白银。


他还意犹未尽,10月3日又来看了一次


看完后,乾隆扔给使团一句话,“以后不需要再见面了”。


相当于命令回国了。


当天下午,马嘎尔尼就收到了乾隆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回复信,内容的语气高傲,对英国的请求全部拒绝!回信的签署时间是9月22日


马嘎尔尼这才明白,原来结局早就注定了。



与此同时,乾隆对沿海各省下达旨意,整饬队伍,要在英国人面前显示天朝军容,让他们有所忌惮。


可以看出,乾隆已经意识到了英国的武力强大,也意识到了这个小国不好惹,他知道自己的严词拒绝会惹得这个国家不开心,试图通过军事展示来吓唬一下,让他们不要乱来。


其实乾隆根本就不知道,马嘎尔尼早就对天朝有了结论:这是一艘破船,外表看似华丽,实则不堪一击


你们没有炮兵,火器那么落后,官员腐败,人民贫穷,跟我大英国拼,你有那实力吗?


从10月份开始,与和珅见面时,和大人不再像以前那么温和,而是开始甩脸色了。送给他的礼物,也被一一退回。


还有使团周围的那些官员随从和太监,眼神不再那么友好,语气不再那么客气。


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,对皇帝的意愿是十分敏感的,圣意如此明确,他们自然不含糊了。


马嘎尔尼也是要脸的,逐渐放弃挣扎,请求在10月7日离开北京


但离开之前,他还想再搏一把。


当他在10月3日收到乾隆在9月22日签署的回信时,他并没有完全放弃,继续给和珅写了一封信,希望中国皇帝能认真考虑下英国的贸易要求。


这注定是徒劳。


马嘎尔尼不懂天朝体制,皇帝已经决定的事情,谁还敢反对?怎么可能更改?


乾隆拒绝再接见使团,朕意已决,你们速速离开!


1793年10月7日早上,使团离开北京,到达城门口时,皇帝的回复送到,内容和语气与之前一样,用一种居高临下的高傲口吻,全部拒绝!


马嘎尔尼终于死心了。


让我们再来看一看1793年英国政府的贸易要求:


1、开辟新的通商口岸;

2、在北京常驻使节;

3、租借一个小岛,供英国商人居住和存放货物;

4、废除广州的行商制度;

5、协商关税。


这就是1842年《南京条约》的核心内容。


天朝完美错过了和平转型的机会。


不过,马嘎尔尼的中国行程并没有结束,他将纵贯中国,从北京一路到广州,来一次中国深度游。


END版权所有,欢迎转载

晚清风云的开篇:西方船坚炮利不背锅

晚清的世界首富:两道圣旨带来的商机

大中国,我来了!

这个帝国有书上说得那么好吗?

天子脚下,美好幻灭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